-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2:44 点击次数:59
东林寺酬韦丹刺史
〔唐〕灵澈
年老心闲无外事,麻衣草座亦容身。
相逢尽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见一人?
【作者】
灵澈(746—816),会稽(今苏州)人。自幼出家,与皎然等名僧交游。贞元中,游长安,声名日盛。
【译文】
年老心闲,不再去挂念身外的事情,麻衣草座,足以让我在天地间栖身。热衷于功名的人见面就标榜休官好,山水林泉中又何曾真见过其中一人?
【禅意】
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言简意赅的讽世诗。东林寺是庐山名刹,韦丹是洪州(今江西南昌)刺史,与灵澈为诗友,常有唱和。韦丹曾寄诗给灵澈,表示思归林下之意。灵澈以此诗作答,说韦丹心里虽想着退隐,实际上不可能做到,因为他做不到真正的心闲。退隐之类的话,不过嘴上说说罢了。
展开剩余58%“年老心闲无外事,麻衣草座亦容身。”禅师年老心闲,悠然自得,不考虑修行以外的杂事,穿着粗布衣、坐在蒲团上,特别的逍遥适性,自得其乐。
“相逢尽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见一人?”热衷于仕途功名的人,谈起禅来兴致浓烈,向往清幽高远的林下风流,口口声声说辞官是如何的快意,可充其量也不过是说说而已,并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起而行之。可见要做到真正的放下,谈何容易。这两句讽韦丹的言行不一。由于它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,这善意的嘲讽,便成了后世讥刺不能忘情于世俗,却偏要搔首弄姿,故意摆出一副方外高人架式的一类人的绝妙禅语。
刘勰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篇说:“故有志深轩冕,而泛泳皋壤;心缠机务,而虚述人外。”意思是有人热衷于高官厚禄,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;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事务,却空洞地描述尘世之外的情趣。真情实感没有一点,写的跟说的恰好相反。把假隐士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。金代元好问《论诗三十首》中说:“心画心声总失真,文章宁复见为人?高情千古闲居赋,争信安仁拜路尘!”西晋大文学家潘岳,写过一篇很高雅的《闲居赋》,但实际上,却是个谄媚的小人,马屁拍得非常出格,甚至会在路边拜倒于权贵贾谧的车尘之下。由此看来,说文章是心画、心声,是十分不准确的,仅从文章或口头上宣称要闲居、要归隐、要到“林下”去与高僧相逢,都是靠不住的虚辞妄语了。
据宋代张端义《贵耳集》记载,宋孝宗朝尚书鹿何年四十余,归隐筑堂,匾曰“见一”,就是取了灵澈的诗意。由此可见“见一”是多么的不易。即使是深得逍遥超然之趣的苏东坡,也有“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”(《临江仙》)的感慨,更遑论凡夫众生了。
禅的功夫最关键的就是“放下”二字。禅师经常用“看破,放下,自在”来启迪学人。放不下,是因为看不破。看破,是智慧。放下,是功夫。自在,是受用。什么时候看破了,什么时候就放下了。什么时候放下了,什么时候就自在了。
发布于:陕西省